京津冀协同发展迎来5周年,国家税务总局2月26日披露,5年间,三地税收总量已由1.7万亿元增长到2.1万亿元。
三地间的协同发展,更是绿色发展。截至2018年底,三地2.57万户环保税纳税人共申报税款25.7亿元,三地2.63万户水资源税纳税人累计申报税款81.2亿元,税收在保护环境方面也发挥了杠杆作用。
5年来,疏解非首都功能、雄安新区壮阔启航,通州副中心拔地而起,交通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承载着1.1亿人口的21.6万平方公里土地,正演绎着春天的故事。
税收协同发展是这个春天的故事里不可或缺的暖色。5年来,税务部门积极支持国家战略,推动京津冀三地加强税收征管合作,优化区域纳税服务,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入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等,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税收环境。
三地协同发展,产业转移是重点。此前国家税务总局发出通知,要求京津冀税务机关简化纳税人跨省(市)迁移手续,并明确了适用范围、时限要求、业务衔接和业务操作流程等内容。同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公布《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对接企业税收收入分享办法》,明确企业迁入地和迁出地三大税种税收收入五五分成等政策。
体制机制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京津冀税收协同发展迈出了坚实一步。“京津冀税务机关一系列合作框架和协议的出台,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所长李万甫表示。
通过信息共通共享,也使得三地间办税便利便捷。如今,京津冀三地纳税人不仅可在三天内完成企业跨省迁移手续,并且可以通过统一的办税平台办理相关涉税业务。
弹指一挥间。5年来,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为这片土地带来新的生机。5年来,三地地区生产总值由6.7万亿元增长到8.5万亿元,年均增长6.3%;5年间,三地税收总量由1.7万亿元增长到2.1万亿元。
在作为整体共同发展的同时,三地协同发展也初见成效。公开数据显示,京津冀三地税收规模差距正在缩小,区域经济协调性显著提升。
图片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