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公司注册_代记账服务_财务SaaS服务_智能记账
近期评论
分类
-
商务合作
- 邮箱:aifinacn@qq.com
- 手机:13871128117
- 座机:(+86)
- Q Q:32556627点击交谈
- 地址:
文/财务铁娘子
在审计风险的定义上,一般将其认为是审计人员对实际上产生错报、误报的财务信息可能提供错误审计意见的风险,在我国会计准则中,审计风险也被认为是重大错报或漏报风险,即由于审计人员没有及时发现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误、漏报等情况,从而导致其无法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审计意见,因而发表了和企业实际情况不符的审计报告的风险。
从定义可见,企业并购中存在审计风险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是被审计企业本身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第二是审计人员审计程序执行不到位所带来的检查风险。通常,企业并购中存在的风险点主要有虚构收入或存款、隐瞒关联交易以及未决诉讼、违约担保等重大事项等,尤其是那些依靠重组寻求上市的公司,在并购时,企业为了尽快上市,容易选择财务造假的方式,美化财务报表,财务数据真实性无法保证,数据错报风险极高。而出借壳的上市企业,为了尽快卖壳,对重组企业的财务信息审查也不严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联合造假。若该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一旦注册会计师审计程序未执行到位或专业胜任能力不足,必然会影响审计检查结果,一旦发现财务报表中存在重大错报、漏报,审计人员出具的审计报告便失去了真实性和有效性,容易误导投资者、其他合作商,做出错误决策。
(一)风险评估程序执行不严
受审计人员风险意识、专业胜任能力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审计人员在风险评估程序执行阶段较为死板,没有根据被审计企业、并购活动等的特性做出适当的调整,比如部分企业经营者股份占比较高,其治理结构为“一家独大”模式,舞弊概率也因而较高。
另外,风险评估程序执行力也不足,在实际执行中,审计人员未能按照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开展风险审计工作,对被审计企业的业务活动、经营行为以及行业发展趋势等都缺乏足够的了解,审计时没有考虑重组上市的目的等因素,对企业内控效果、合作交易真实性等缺乏评估,导致审计时难发现其中存在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问题,直接影响后续实质性程序的开展,容易导致审计失效。
(二)实质性程序执行不到位
目前常见的实质性程序执行不到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函证程序执行不规范。包括审计人员在未收到回函的情况下出具审计报告、所发函不符合事务所拟定的选样标准、函证缺乏控制等情况,对被审计企业的大额存单等的审计不够全面,其中存在的舞弊情况也无法及时发现。
(2)收入书面检查程序执行不深入。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由于缺乏证据、意识等因素,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收入合同、签章和实际不符等问题没有进行深入调研和审查。比如事务所并没有取得企业和供应商之间交易的确认信息,也没有和销售合同有关的发票、收据等证据,但在审计时,没有对企业确认收入的真实性提出异议。
(3)询问、观察程序执行力弱。观察和询问是审计人员进一步掌握企业经营情况、判定财务信息的有利手段,然而实际来看,事务所在观察和询问环节的工作并不完善,询问资料可用性不强,比如采访记录中显示某一管理人员分别在不同的地区同时接受了采访,可见采访询问质量不高,而注册会计师在接受调查时,也容易忽视这一问题,导致询问工作价值难发挥,影响审计结果判定。
(三)并购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不健全
完善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对审计的职业道德、审计业务、审计人力资源等都进行了规范和控制,是事务所、CPA降低或消除审计检查风险的重要保证。然而就目前来看,并购审计中的质量控制制度体系还不够健全,在人员配备上,未能考虑到注册会计师对并购业务的熟练度以及实务操作的经验,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单是在业务熟悉上就花费了不少时间,尤其是像从海外刚聘请回来的会计师,综合能力可能过硬,但对政策制度的了解并不够熟练,审计质量也必然受到影响。再比如在业务流程上,业务洽谈阶段缺乏对并购双方的了解,风险分析不足,审计监管和复核都不够严格,没有全面检测出存在的审计风险,埋下隐患。
北京公司注册_代记账服务_财务SaaS服务_智能记账